补救措施:可能要求达索升级SPECTRA电抗系统和换装"流星"导弹,但无法改变机体平台代差。未来或追加采购歼-10CE形成高低搭配。
体系兼容:作为中国武器传统用户(C-705反舰导弹、WZ-551装甲车),整合歼-10CE至现有体系的难度低于阵风。
三、国际军售博弈逻辑
性能优先转向:传统"政治站队优先"规则被打破,第三世界国家更关注实战表现与性价比。歼-10CE的"击落阵风"案例形成示范效应。
支付模式创新:中国可能对孟加拉国采用资源换装备(如天然气支付),对埃及提供分期付款,破解美元结算障碍。
体系输出战略:搭配ZDK-03预警机、红旗-9P防空系统形成"中国标准"空防体系,增强客户粘性。
四、可行性预测
国家可能性预期数量时间窗口
孟加拉国★★★★☆16-24架2026-2028
埃及★★☆☆☆12-18架需在2025年内决
哥伦比亚★★☆☆☆8-12架2027年后
印度尼西亚★☆☆☆☆0-6架2030年后
五、深层挑战
产能瓶颈:成飞现有歼-10C年产能约36架,需平衡自用与出口需求。
政治风险:哥伦比亚若政权更迭可能影响合同延续性,需建立"不可撤销信用证"等保障机制。
歼-10CE的出口突破不仅在于单机性能,更标志着中国从"装备出口"向"标准输出"的战略升级。未来3-5年将是确立四代半战机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期,需把握"后阵风时代"的时间窗口,通过灵活的金融方案和政治协调实现多点突破。